黃金的基本知識
黃金的歷史
大約是公元前5000年,它們和銀都存在于地殼的金屬層,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黃金的挖掘和生產停滯了幾乎1000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人發現美洲,14世紀把金子視為太陽的汗珠的印加人征服了奇穆帝國并命令奇穆的金匠為太陽神廟的每一寸墻壁鍍上金子。
了解/黃金
金,又稱為黃金,化學元素符號為Au,是一種帶有黃色光澤的金屬。黃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屬性,穩定的化學性質、高度的延展性及數量稀少等的特點,不僅是用于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在20世紀70年代前還是世界貨幣,目前依然在各國的國際儲備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種同時具有貨幣屬性、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
黃金的類別
1、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后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根據成色的高低把熟金分為純金、赤金、色金3種2、純金:99.6%以上成色
3、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0‰
4、千足金—含金量大于999‰。
5、赤金:和純金的意思相接近,不同地點標準不一,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
6、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一般都在99%以上。
7、色金是指含有銀、鋼等其它金屬雜質的金。因其成色十分復雜,按其所含的雜質不同,又可以分為清色金和混色金兩種。
①清色金(只含白銀)
黃金中只含有白銀成分,稱為清色金。其成色在95%左右的,為赤黃色;80%左右為正黃色;70%左右為青黃色,俗稱“七青、八黃、九五赤”。
②混色金 (小混金、大混金)
黃金中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鋼、鋅、錫、鋁等其它金屬者,均稱之為混色金。
8、混色金按其含銅量的不同,又分為小混金和大混金。
小混金:黃金所含雜質總量中,含銅不超過十分之一者,稱為小混金(如95%成色黃金,含雜質量5%,含銅量不超過0.5%)。其特征:顏色比清金微紅,體質較硬。金寶、金條面上有麻沚小點,不光潤,中心不整,擊之稍有長韻。
大混金:黃金所含的雜質總量中,含銅超過十分之一者,稱為大混金(如90%成色黃金,雜質含量10%,含銅量超過1%)。其特征:紅銅大混金,其表皮微顯紫紅色,經火燒后,即變黑色,成色在90%以下者,剪折之碴口呈殼晶沙碴,體質堅硬而發脆,擊之有長韻,青銅大混金,表皮發皺不光潤,體質輕飄,擊之有銅音,磨道時發滑。
K金
1、每k含金量為4.166666%2、9k=100/24*9=37.5% (375‰)
3、14k=100/24*14=58.333%(58.5%)
4、18k=100/24*18=75%(75%)
5、22k=100/24*22=91.666666%(91.6%)
6、24k含量達到99.6%以上(含99.6%)
(這幾種K金含量為首飾的通用規格,國家規定低于9K的黃金首飾不能稱之為黃金首飾)